菌类做法

秦岭太白山中五种菌类图鉴。

而鲜菌在暴晒过程中,蒸发掉的是水分,香气物质反而浓度提高,菌的营养与鲜气完全锁住,才能做到鲜度是味精的十几倍。

它的气味非常的神奇。每个人闻后,所描述出的画面都不同。木质,熏肉,坚果的混合香气,独一无二的野味鲜气,让人慢慢回味,且久久不能忘。

野生的羊肚菌,呼吸着有氧,感受着山风,沐浴着雨露,采摘期只有短短的15天左右,便在林中自然消亡了。

不管是炖汤,还是蒸蛋羹,野生羊肚菌都能保持它的完美韧性,久炖不烂,入口又即断。做饭时放上2-3朵,菌香与精华,毫无保留的融化在汤中,整个屋子都仿佛是鲜味的海洋。

它适应于任何一种食材搭配,并且不挑做法。无比金贵娇嫩的羊肚菌,却又无比的宽容。煎炒烹炸溜炖蒸,无一不能。

椴木仿生,将菌种在一段段的木头上,再放于野外,自然生长。这种养法的菌类,我们家共有三种。椴木耳、椴木银耳、椴木花菇。也许我说椴木,你们不懂它有多么珍贵。

现在市面上所有菌类,95%都是采用袋栽种植。用塑料薄膜做容器,内部包裹上木屑、甘蔗渣、棉籽壳等农副产品,还会适当添加一些麦皮、米糠、石膏等为辅助原料。

是在恒温房中,用培养料种植而来的养殖菌。与在野外,自然生长的仿生菌。两者的口感,外形,生长时间,完全是两种极端。

有这么一种菇,吃起来非常接近鲍鱼的口感。并且,它与羊肚菌一样,有着将普通食物,变得无比惊艳的魔力,并且价格还便宜许多。它便是椴木花菇。

我很少吃干菇,我嫌弃它的肉质过于单薄,嫌弃它的汁水不足够丰盈,而椴木花菇就是来颠覆我们认知的。

于野外经历过雨打风霜,干瘪的菇型早已自然淘汰掉,自然胜出了一朵朵胖嘟嘟的花菇。它的肉质极为肥厚,入口脆中带嫩,弹牙爽口,最重要的是滑、滑、滑。

很多的菌,会将锅中食材,赋予自身菌的香气。因此有些菌,放多了就会抢占食材的本味。而花菇不同,它是食材的辅助品。它做到的是融合食材本味,辅以自身鲜气,再给以惊人的口感。

用于炖鸡汤,花菇在汤的浸润下,汲满了鸡汤精华,这时的花菇沾染着鸡独有的鲜,一口咬下就是爆浆的鸡汁。

都说大多数东北朋友的家中,必备几袋黑木耳。好的木耳,吃起来真是的停不下来。而我们的椴木耳,依旧能俘获很多东北客户的心。

大多数的木耳,肉质都是偏薄的,吃起来比较散,泡发后如同零落的花。而椴木耳,你可以用肉质厚实去描述它。一个个如同小碗一般饱满,泡发后黑亮黑亮的,清脆且弹牙。

优质木耳,泡发率一定极高。我曾做过一个小测试,椴木干耳取出1斤,完全泡发后称重,变成惊人的13斤。落地而弹起,质地脆爽,一口几朵根本停不下来。

夏天时一盘酸辣木耳,清清凉凉特别败火。秋末时来上一盘木耳小炒肉,肉的油腻,被少油的木耳完全化解,清爽不腻。

椴木银耳则不同,它的钙质是寻常银耳的45倍还余。乍一看,一小朵微微发黄,摸起来还特别的扎手。完全泡发后,却如同雪莲一般洁净。

并且,椴木种植的银耳,出胶率很高。干银耳,清水泡发后,捏捏根部,软了就立即捞出,避免胶质流失。

文火慢炖,等放温后,胶状感更为明显。椴木银耳羹,吃完嘴边会有黏黏的感觉,口感更是极致的柔嫩,如胶似漆般的糯。

椴木银耳,是在众多产地,众多品种中,最具备性价比的。炖出来黏糯浓稠,此耳堪称滋润满满之美容液。

论美味,桦树茸在所有菌类中,最为逊色。闻起来只有一股非常淡的菌味,不细闻甚至闻不出来。吃起来,更是毫无滋味,如同吃到了一口空气。

它是生长于白桦树上的药用真菌,依靠吸取桦树的养分而存活。它会将桦树的精髓吸收殆尽,使白桦树枯萎。因此,桦树茸还被称之为「桦树的眼泪」

在7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文章中这样描述:“有一俄罗斯村庄多年来熬一种气味和色泽类似咖啡的桦褐孔菌茶,结果村庄里无一人得肠胃病及癌症”。自此,桦树茸被广泛关注。

当然,文章只是一种描述,带有艺术的修饰。但桦树茸,确实对降三高、调理肠胃有着一定的调理作用。

一斤桦树茸,大致就是10年的树龄。它是纯野生,无法养殖,无法仿生的真菌。毕竟一棵高龄的白桦树,可比桦树茸值钱多了。

我们今年一整年,去1900米海拔以上的林中,总共才找到三十几块。并且一上架立马被客户抢售一空,后续如果还能找到,会在朋友圈里通知,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桦树茸作为药菌,它不像药一样,它不苦不涩,不香不臭。掰下一块泡水,喝起来也和清水无限接近。

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真正坚持喝难喝中药的人,又有多少。而桦树茸就能做到,就当喝水一样和它,让人心理没有任何抵触感。

而这5种菌,桦树茸,椴木耳,椴木银耳,椴木花菇,以及羊肚菌。或野生,或仿生,从中你们便知,我们选定食材的标准,从来都不是稀缺性,而是天然与健康。

打造一张来自大山的餐桌,这个理念我们一直在践行,它也成为了我们的全新目标。专注精,不专注多。食材可以慢慢来,但品质我们却从未落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