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市场供求动态分析
位置导航:首页 课程学习 第二章 第二节
市场供求动态的变化与企业生产经营息息相关。及时分析市场供需状况,可以了解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经济的比例关系,制定经营决策和竞争策略。市场供需动态变化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分析。
市场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如果没有购买的能力,虽有消费者和购买也不能产生购买行为。要了解市场动态,首先要分析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变化。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商品购买力是由生活资料购买力和生产资料购买力组成的。生活资料购买力包括城乡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和社会集团公用消费购买力;生产资料购买力包括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和工业生产资料购买力。
居民消费的购买力=居民货币收入总额—居民非商品支出额—居民货币储蓄增加额(或+居民货币储蓄减少额)—居民收存现金增加额(或+减少额)
在社会集团购买力中,国家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和事业单位购买公用消费品的货币资金主要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企业单位向市场购买公用消费品的货币资金,主要来自企业本身的经营收入。
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的资金来源,一是农业生产者的货币收入,二是农业,三是国家财政投资,其中农民货币收入是主要来源。
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增减及增减速度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有直接的影响。对社会商品购买力变化的分析,主要包括绝对额的增长和增长速度的变化程度。
一般来说,货币流入大于货币流出,当地的购买力就增加;反之,当地的购买力就减少。一些大中城市的外来购买力,就是货币的流入。货币流入、流出的差额就是流动购买力。
分析货币流入和流出的差额,可以向邮局、银行等有关部门索取资料,但对随身带入和带出的货币就很难测算。一般可运用与南航货币投放与回笼的数据,结合货币流通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例1 某地区2003年货币流通量年初为200万元,年末为220万元,当年货币投放为1500万元,回笼1470万元,问该地区2003年货币是流入还是流出?其货币量为多少?
可见,该地区2003年末货币流出量为10万元。详言之,该地区未回笼的货币为30万元,其中20万元增加在本地区社会货币流通量里,10万元流出道其他地区。
供求比例是否协调可以将商品可供量总额(即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社会商品购买力总额(即商品需求量)对比分析,通常计算三个分析指标,即商品供求差额、商品供求比率和商品供求差率。
(2)商品供求比率(即可供率)。它是同期商品供求差额与社会商品购买力之比,它是用相对数来说明两者的适应程度的。其计算公式是:
如果比率大于100%,是顺差,表明商品供过于求;反之,比率小于100%,则为逆差,表明商品供不应求;比率100%表明商品供求平衡。
(3)商品供求差率。它是同期商品供求差额与社会商品购买力之比,表明供求之间相差的程度,其计算公式是:
例2 某地区社会商品购买力总额为1064万元,商品可供量995万元,其商品供求差额、商品可供率、商品供求差率程度如何?
一般来说,商品供求比率达到101%到104%,基本上能够实现当年平衡,,略有结余。这样,要求社会商品购买总额的增长速度,适当地小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即商品可供量)的增长速度,就可以做到留有余地。
商品构成平衡分析商品大类和主要商品之间的平衡关系,它是在局部和商品大类构成上说明总体平衡的状况。以表2-1为例。
从表2-1可见,商品供求差额为509万元,也就是说,社会商品购买力大于商品可供量,即供小于求。供求差额主要集中于穿、用两大类的商品上。穿的一类供求差额达398万元,占总差额的78.19%,即占3/4以上;用的一类供求差额为103万元,占 的20.24%,即占1/5。这便需要针对供求的不平衡状况,研究并采取措施。短期中出现的供小于求的情况,可采取增加商品资源和控制社会购买力增长的办法。第一,积极增加商品货源,这主要是促进生产,扩大采购;第二,要调整商品资源的分配比例,有计划地扩大对市场的商品分配份额;第三,要适当安排一部分进口;第四,开展社会节约,挖掘社会物资余力。在控制社会购买力方面,要有效地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增长,扩大并改进饮食业、服务业的供应,适当增大一部分非商品支出,等等。
当然,在长期出现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则需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从国民收入的消费和积累比例的安排以及生产结构的变动等方面来考虑流通领域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了。